读书习惯作文(7篇)

才智馆 人气:1.63W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书习惯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书习惯作文(7篇)

读书习惯作文1

“书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毫无疑问,读书是我们青少年获得全面成长的第一课。为了同学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从上一周开始,学校通过漂流图书活动的形式,引导我们共同读书,与书为伴,与经典为友,开拓视野,从而享受读书与生活的快乐。同时,也培养了我们诚实守信的品质。宁静才能致远。读书的人生活不一定富裕,但他可能是精神富翁。精神上的愉悦往往比物质上的享受更重要。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为友,以书为乐。毛泽东能够成为伟人跟他喜欢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经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俄罗斯著名的作家高尔基也是一个很喜欢读书的人,他曾经说过:“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世界首富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比尔·盖茨在少年时代感觉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连续几个小时逐字逐句的读《百科全书》。尽管后来比尔·盖茨没有读完哈佛大学的课程,但他一直保持着勤于阅读的习惯。比尔·盖茨的个人成就,很大程度上也要归功于读书。读书对于人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世界上那些生命力旺盛的民族一定是爱读书的民族,如犹太人。近代史上三个最伟大的人物均来自犹太民族:马克思以唯物辩证法改变了人类对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以相对论确立了崭新的宇宙观,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让人更准确地了解自身。全世界富有者中,40%是犹太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最多的也是犹太族人。

他们读书态度近乎宗教:孩子刚生下来,就用蜂蜜涂在书上,让孩子舔,意思是读书才能甜蜜。他们也绝不允许把书踩在脚下。他们每人年均读书60本,中国人均只有5本。一个不读书的人是走不远的。是否读书跟他是否大学毕业没有关系,书才是真正的大学,才是让人精神成长的乐园。那么,对我们来说,应该读什么书呢?青少年读书除了课本以外,应该以中外文学名著为主。的确,读文学名著是非常必要的,但对青少年的全面成长来说,仅仅读文学名著是不够的。

为了让同学们汲取丰富的知识,我给同学们提供三点建议:第一,我们要博览群书。我们青少年要开阔视野,要广泛的阅读。应该注意博览群书,文学名著、散文经典、人物传记、通俗哲学、科学作品、寓言童话、历史读物、生活读物、政治社会等等,都应该涉猎。博览群书的人,才可能成长为学识渊博、思想锐利的人。第二,我们要读最好的经典作品。读经典作品才算的上是最聪明的读书方式。最好的书是最优秀的头脑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读这样的书就是从历代先贤那里源源不断地获取精神食粮和人生教益。第三,我们要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如果能够你们养成经常读书的习惯,那么你们将从书上获得惊人的知识与智慧。哈佛大学的一位前任校长说过:“要养成每日阅读有益书籍的习惯,几年后思想上将有大的长进。”愿我们能够多读书、读好书,在阅读中健康成长!

读书习惯作文2

《无字书图书馆》,好奇怪的书名!书不是应该写满文字吗?没有字,怎么能叫书?无字书的图书馆又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这本书的第一页。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一座小镇上,一位火车站站长无意间发现了很多四处飘零的字母,他觉得很奇怪,便追随着字母,和本杰明镇长一起来到了因无人光顾而关闭了一年多的图书馆。进去一看,发现图书馆里的所有藏书一夜之间都变成了无字天书!

读到这里,我觉得既奇怪又伤心。奇怪的是字母为什么会掉下来呢;伤心的是这些书没了字母,大家就不能享受阅读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接下来的故事继续讲述了一个智慧勇敢的小女孩玛嘉,带领同学们偷偷来到图书馆,用字母连成句子,开始“写”属于自己的书,并最终说服了大人们,让他们也踏上了“写书之旅”。很多年以后,小镇的图书馆成了全世界最著名的图书馆,小镇还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作家,玛嘉还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呢!

事实上,我们周围的同学或周围的朋友们也有和小镇上的居民一样,他们从来不看书,只上网、看电视。很多人觉得那些书上满是字母,满是无聊的东西;也有人认为书不过就是几张纸,或是柜子里的摆设而已。现在,人类已经有能力将上千本书集中到一个芯片里,很多书都能在因特网上阅读,而没必要看纸质书了。

读了这本书后,我才终于明白了:我们一定要多读书,就像书中老教授说的那样,不能让书的灵魂和躯体分开,不能只看电视,只上网,不看书,否则书会因为悲伤、孤独而集体死亡!

读完这本书,我还认识了书中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有忠于职守的火车站站长塔德欧,有敬业负责的小镇镇长本杰明,有学识渊博的老教授阿卡西奥,还有聪明勇敢的小作家玛嘉。其中,我最喜欢玛嘉了,因为她充满智慧,有主见、敢于冒险、敢于尝试,她还教会了我要多读书,并且可以尝试写作,重要的不是写得好不好,而是要动手去写。以前,我的空余时间里,读书只占用了很小一部分,大部分时间都和朋友玩游戏,或者是看电视、聊天,一点也没有时间观念,整天像个无头苍蝇转来转去,不知道自己应该干些什么。就算有时候拿起书来读,也是这本看两页,那本看两页,马马虎虎随便翻翻,做做样子而已。

自从读了《无字书图书馆》这本书之后,我暗暗下定决心:从现在起,不再浪费时间,每天合理地安排时间读书,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不要让书真的成为我柜子里的摆设,因为我知道,书也是有生命、有感情的!

最后,我想让让大家都懂得:书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希望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要不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家书柜里的书真的变成无字天书了!

读书习惯作文3

提到读书,不少人会觉得这已经是件有点陌生的事,印象中似乎很久没有认真地读过一本书了,以往从书中读到一段优美段落,学到一个新知识所带来的愉悦,也逐渐被其他的娱乐方式所代替。虽然经常会买书,但很多时候也只是看看封面,翻翻目录,就把它放在桌子一角,有时觉得比较有意思的,以后找时间看看,但当封面落满灰尘时,或许也没再去触碰,这种情况周而复始的出现,似乎也早已习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生时代老师常用民族大义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来鼓励我们努力学习,我们也将之作为最初刻苦读书的美好动力。慢慢地我们的人生逐渐步入正规,进入机关工作。工作繁忙的时候大家都忙于各自手头的工作,但空闲下来时,我们却少会主动地去翻翻办公室书架上摆满的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现在似乎也只是以往熟知的一句话,有些许印象,却无多少体会。平时遇到不懂的,上网搜索一下就可知一二,有时写文章更将引用、摘抄他人的文章段落作为写稿的常用办法,从而少了一份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写作成为一场“文字大改造运动”,读书也成为一个很冷门的行为。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缺乏进取意识。机关单位的工作环境较为宽松,除了上级单位、领导交付的任务外,并没有过多的硬性工作、学习指标,更多时候依靠个人自觉。不少人觉得以自身目前掌握的知识储量完全可以应付当前的工作,没有主动通过读书来丰富知识,进一步增强本领的意识。第二,缺乏危机意识。由于我国机关单位基本尚未实行优胜劣汰的末位淘汰制,工作总体上较为安稳,造成部分人员缺乏一定的危机意识,安于现状,将较多的空余时间投入于其他琐事之中。第三,缺乏长远意识。读书属于“长期投资”,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才会产生相应的效果,因而有人会觉得读书对目前工作的开展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对今后的发展也没有多大的影响,读和不读都一个样,缺乏长远眼光。

我们不一定要做到像孙中山先生那样“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但我们都应积极、自觉的培养读书的习惯,通过不断读书来丰富自身的内涵,增强业务工作能力,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正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读书成为促进个人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源泉。

开卷有益,只有认真地去阅读一本好书,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与满足,才能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水平。让我们在为民服务,勤政务实之余,多读读身边的书,让读书成为大家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习惯,在提升业务工作水平的同时,不断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读书习惯作文4

尽管很多人都承认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其益处一言难尽,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书,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通俗点说,未必人人都读书有瘾

今天是世界图书版权日,也叫世界读书日。记得这个日子的人似乎并不多。京城一家都市报前些天在街头随机调查采访中发现,80%受访的人甚至不知道读书日,“很少或几乎没读书”的人约占一半。

另据20xx年中国出版研究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在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只有4.5本。识字但每年连一本书都不读或者基本不读书者在回答不读书的原因时,选择“没时间”的占43.7%,选择“不习惯”读书的比例为29.1%。这里面,“没时间读书”只能算是信手拈来的搪塞借口,而不是真正的原因。

尽管很多人都承认读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其益处一言难尽,但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读书,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通俗点说,未必人人都读书有瘾。

80多年前,鲁迅先生就在广州一所中学里讲过,读书至少可分为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两种。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职业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鲁迅还说,凡嗜好的读书,就像嗜好打牌一样,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在于,他在每一页每一页里,都得着深厚的趣味。自然,也可以扩大精神,增加智识的,但这些倒都不计及。

如果没有读书仿佛精神洗澡,几天不与书接触便不自在的追求;如果没有一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乏味、面目狰狞的境界,是不易与书相亲近的。尽管读书有诸多好处,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在日常生活中,读书所占的时间在缩短,看电视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主要娱乐休闲方式。

近年来,有网上阅读习惯的人数在迅速增加,网络阅读成为读者的第二大阅读方式,仅次于读书,超过报纸和杂志。但上网的人中,以读书为目标的人尚属极少数。更为关键的是,一些专家指出,与阅读传统的纸质图书相比,网上阅读是一种“浅阅读”,难以获得深刻的阅读体验,留给读者感悟、思考、想像和再创造的空间不大。作家王蒙认为,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和思考。

如何养成读书的习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习惯是指“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而“瘾”则既指“由于神经中枢经常接受某种外界刺激而形成的习惯性或依赖性”,也“泛指浓厚的兴趣”。习惯也好,瘾也罢,都是可培养的。有一项研究认为,干什么事情,只要连续做30天,就会上瘾、成瘾。读书也如此,贵在坚持,形成习惯,积养成瘾。从娃娃抓起,从小学教育抓起,也许用不了多少年,手捧一卷、甘之如饴,能成为公园、地铁及千万家庭里的平常风景。

读书习惯作文5

当这个个社会没有了信仰和敬畏,读书是最好的心灵慰藉和港湾。也只有书没有贫富观念,它认真的回馈每一位珍惜它的人!就像高晓松说的:生活不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我很感谢我能出身在这个家庭!爷爷健在的时候常听爷爷讲他年轻时候,曾祖父一定要让爷爷去读书!在那个动荡全家温饱没有解决的年代,我不知道曾祖父以怎样的决心让正是年轻劳动力的爷爷去读书!爷爷后来读到师范毕业!爷爷退休后也是书不离手,七十多岁还自学医学。

父辈们也都遵守爷爷的教育读书上学!大姑回忆以前的上学的时候说:“当年你大伯当兵去了,你二伯和你爸还小,你爷爷每天要上班,家里和生产队所有劳动都是你奶奶一个人干的!但是生产队是按人头记工分发粮食的!我们家人口多但是就你奶奶一个劳动力,年底别人家都分粮,咱们家还要出粮。我想回家帮忙,你爷爷不让,把我锁在屋里,一定要让我去读书!”我很佩服爷爷的见识和勇气。大姑也成为恢复高考第一批大学生!

我的文学启蒙应该是大姑带回来的有杂志大小的插画文学故事!在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乡村!这就是我精神的慰籍!前几天回家看到一本书,我很惊讶问:爸,这是你买的书?我爸说:那是你大姑送我的!然后我就觉得正常了。高中时期学校让定课外读物!多少钱我忘了不过非常值绝对好评!里面有《家》四步曲,《骆驼祥子》《子夜》《葛朗台》《哈姆雷特》《莫泊桑小说集》等在没有手机,没有个人电脑的时候那就我的全部!每本书我都至少翻了两遍。

有一次被人问平常干什么!我说读书呀!他笑了说:现在那还有人看书!然后我就不说话了!也许现在像我这样不会吸烟,不会网游的奇葩的确不多了!你可以试着想着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阴雨天!尤其是在酷热的暑夏!你坐在窗台的书桌前、耳边不停有嘀嗒嘀嗒的雨声、感受风雨带来的清凉、闻着淡淡泥土味道、外边少了许多喧闹、随口吟一句古词!让你在都市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何尝不是你心灵的一次释放,一次感悟。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少再有人认真安静的读一本书了。

难道读书真的无用吗?在这个讲究实用的时代,花那么长时间读一本不能带来一点利益的书真的有用吗?

有的!我以前和朋友聊天时说:年轻时读一些经济书,读《菜根谭》读王阳明以修身!三十岁读曾国藩出世!四十岁读李叔同淡然,五十读道德经!六七十写写回忆录,读读佛学学会放下!

剧《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高中毕业前夕,田晓霞请他在国营食堂吃饭,顺便告诫他说即使回到农村,也千万不能忘记读书:“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报柴禾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读书是精神的一种升华和修养,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读书不是一种能够快速得到回报的方式,它的作用表现在日积月累沉淀之后表现出的修养和处事哲学!它能使我们在苟且的生活中,找到诗和远方

读书习惯作文6

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逃避人生中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毛姆

在仅有的生命里,我过着悠闲的生活,我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在地摊上淘到了一本打发心情的书。它把我带出了现实,奔向了理想的生命里,它的名字叫《行者无疆》。

夏天,我离开学校,逃往一直在幻想的花火世界。传说中的灯红酒绿,高楼大厦,我都想把它捏在手中,我假设这一切都是我的。

从这个城市去往那个城市,总有新鲜的事物在吸引我,一道风景来不及欣赏,又奔向下一段风景。我不知道我去干什么,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置身在城市,只有满腔的激情,去发现社会的完美与不完美。或许在想着我要改变我面前,所看见的不公平的事。

离开寄居的宿舍,我想去发现世界,沿着大马路的那条并不繁华的街,一直走,一直走。路边的乞丐投来求助的目光,我在心里很同情,但我没法改变,因为生活把他们逼成那样。再往前走,看见的就是挤在人行道上的地摊商贩。

除了各色各样的廉价商品外,还有的就是他们对于生活无奈的表情。我走向摆满旧书的摊位,和过往的路人一样,翻开一本,看看,放下,问问价格,又拿起另一本。有的人享受了这个过程,又走向街道的另一端。我的时间很多,只想用免费的书籍打发仅有的生命时间。拿起又放下,或许是对于摊主的同情,又或许真的是因为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我递给了摊主5元钱,走了。在我走回宿舍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那本书,我想,我在行走,我在远方,我是不是应该就是这本书的主人翁。

一直觉得我是文艺的小清新,一直勉强的把书捧在手心。我对自己说,生命热情开刚刚点燃,我在象牙塔般的大学里生活着,我应该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并扬言道:“我要读很多书,我要在书里发现世界”。宿舍书架上常常摆满我应该放上去的课外书籍,抬头就会看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我想用看书的好习惯成就我的好人生。我常常走进学校的图书馆,去找一本我喜欢的书。读完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又读莫泊桑的《一生》。

唯美的句子并不能满足我小小的'需求,我想阅读一本挖掘世界的好书,于是我又看路遥的《平凡世界》。自己觉得书读得很多了,可是当我看见伏尔泰说过一句话时,我觉得还是不够。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的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的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我又找遍了整个图书馆,张弛的一本《北京病人》或许是我觉得必须思考的一本书。

我用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的《生命之书》来诠释我的这篇《生命·生活·书》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在书里,你能聆听生活敲击的音乐,你能听见你的生命在跳动。

读书习惯作文7

前些日子,跟一位朋友聊天,他说,台湾作家龙应台在一篇文章里说,一个当家长的,若是要从众多的叮嘱里,选一个留给孩子的话,该选哪一个,龙应台说,她会选养成读书的习惯。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常说的“渔”还是“鱼”的问题。老家有句老话,家财万贯,不如薄艺在身。说白了,就是给多少金银财宝,都不如给个发财致富的好办法。读书,就是一门人生的薄艺,就是发财致富的好办法。读书,以声音而论,分默读和朗读。成年人的读书,多是默读。读书的习惯,要从少年培养,而少年时期培养的办法,主要是朗诵,就是有声的读,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好些人,把朗读、背诵,当做增加知识的方法,训练记忆能力的办法,不能说不对,但不全面,甚至可以说是片面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朗读,是做文章的一种训练。中国古代文论里,有许多好东西,其中之一叫文气说。曹丕说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意思是,文章主要是由气构成的,气有不同的体式,文章亦然。文章写得好的人,一是天赋,一是训练。气就是天赋,朗读就是训练这种气,使之贯注到文章里,使之成为文章。

过去的文章大家没有留下记载,不好说。现代文学上的好多名家,留下记载,可以说,少小时都经过这种严格的训练。著名作家胡适先生在《四十自述》里说:“我念的第三部书叫做《律诗六钞》……全是律诗,我读了虽不懂得,却背得很熟。”书里,还开列了他小时候“诵读”过的十三种古书,除了《论语》、《孟子》,还有《书经》、《易经》、《礼记》等。

胡适只说了诵读过什么,没说他是怎么诵读的。鲁迅先生就说了,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是这么说的:“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徐志摩在《雨后虹》一文里,也说过他们小时候,是怎样朗读、背诵的,跟鲁迅的情形有相似之处:“我记得儿时在家塾中读书……可怜的‘读书官官’们,还是照常临帖习字,高喊着‘黄鸟黄鸟’,‘不亦说乎’……先生亦还是照常抽他的烟,哼他的‘清平乐府’。”

从鲁迅和徐志摩的文章里能看出,他俩都是大声朗读,直至背诵,另外,他们念书时,他们的先生也同样在念书。鲁迅的文章里,将先生朗读的声调也写出来了。先生的声调,也正是学生的声调。那时的孩子们,说上学不说上学,说念书。在学堂里,那真的是在念书。

这就说到朗读跟做文章的关系了。文章是有调子的,朗诵的多了,背诵的多了,就掌握了文章的调子,写起文章来就顺畅了。这句下来,就知道下一句该怎么写。文章也是有调子的,有时这句完了,肯定要有下一句,没有,人就觉得不顺,觉得拗口。人们说,好的文章,有种韵律美,道理就在这里。

诗歌的韵律感,是最强的。现在许多青年诗人,写新诗的,总共也背不会几首诗,怎么能写好诗呢?新诗的韵律,主要体现在音节上。

有一首新诗,闻一多的《静夜》,不是课本上的,是读高中时,学校组织一个朗诵会记住了,几十年了还能背下来。写新诗,不背上几十首新诗,对韵律怕就掌握不了。

TAGS: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