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读后感15篇

才智馆 人气:3.47K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香菱学诗》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香菱学诗》读后感15篇

《香菱学诗》读后感1

香菱,一个苦命的女子。来到大观园后,潜心学诗,可谓如痴如醉。林黛玉悉心指导,看似轻巧的几句话,却句句点出写诗的要旨:重在立意,轻在形式。

写作文又何尝不是一样呢?不论写哪种题材的文章,都不能在形式上过分深究,最重要的是文章的立意。立得意正确了,文章就对了一大半。写作要有主题,整篇文章要围绕这个中心写,将自己融入其中,乐学,苦学,善学,好学。要持之以恒,像香菱一样“精血诚聚”“两眼鳏鳏”,一心一意,做梦都在作诗,可见她是如何专心啊!“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诗读一百遍……

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愁不是诗翁了!”林黛玉提出要先多读打好底子。我们写作文也得多品读名家名篇,优秀作文,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好词好句,扩大我们的阅读面,让脑海中留有印象,当自己写时,便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有一句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措辞不雅,第二首诗过于穿凿,第三首诗才“此乃妙绝”。写作文也要学会善于修改,锤炼词句,经过一次次修改,才能炼出最好的文章。形式要灵活,不能被缚住,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能千篇一律。比如写亲情,想到的就是冒雨接孩子,夜间织毛衣等,写景物,就写干巴巴的景:连绵的青山,碧绿的湖水等,写人,就是大大的眼睛,白皙的皮肤等,没有新意。

纵使天下的父母都冒雨接孩子,青山都是连绵的,人的眼睛都是大大的,看是它们总有自己的特点,它们的存在都是独一无二的。同学们,所以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学会在文章里找到你能学习的地方,相信对写作会有帮助的。

《香菱学诗》读后感2

叔本华曾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不能得到玫瑰芬芳。”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采花莫怕刺,这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是个很好的榜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如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被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香菱为了采花,在满是刺儿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读,于是向灯下一道一道的读,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她也不睡,中学生若能如此勤奋,即便是笨马,也有先飞的一天,读书,不仅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读诗便是例证,她读诗后对诗的感悟,宝玉也称赞,并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对于一个初学者,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也不能不让人赞叹。

香菱开始写诗人,可那“玫瑰的芬芳”还远躲着她,留给她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气馁,因为她明白跌倒了,只有爬起来,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两首诗都通但是后,便继续努力:“她便要思索起来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愁诗香菱梦中笑道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最终,她的诗博得了众人的好评,都争着要诗看。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却没有几条,更多的荆棘丛生,悬崖峭壁,如果因为害怕被刺札,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到达人生的辉煌的点,但我仍然要说,只要经历过,成功和失败同样精彩,因为经历过了,你总会比别人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学的境界

愿菱荇花香飘满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奋进,最终到达那美丽的玫瑰园,尽意的采樵,记住:采花莫怕刺!

《香菱学诗》读后感3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获得知识不仅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透过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香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终日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样一个女子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显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为此的决心在驱使着她,她想为自我创造一个无纷无扰的精神净土,她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不断努力着,她最终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因为她几乎不可能获得这么好的机会,让灵魂在净水中遨游;必然是因为她极强的渴望激发了他的潜能。

像香菱这样只为满足个人精神需求而学习的人十分少见。扪心自问,谁能保证自我学习的目的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不是说我们的求知欲早已泯灭,而是庸懒的头脑和过多的诱惑将那对知识的渴望埋藏,我们开始机械的学习,成了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重复着“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程序”这一单一又乏味枯燥的过程,学习便相应地枯燥乏味,只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为了更好的文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在这样利欲的驱动下,我们无不成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静下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我,但不是仅仅为满足自我对物质的需求,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即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充实自我并丰富精神世界,娱乐自我,并最终提升个人修养,这才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看看香菱在看看我们自我,我们怎能不感慨?

《香菱学诗》读后感4

《香菱学诗》来自于曹雪芹的《红楼梦》,这篇文章讲得是黛玉师傅教香菱如何做诗和香菱如何学诗的事。

黛玉先教香菱读诗,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香菱学会识记,理解运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为黛玉知道只有让香菱明白识记是基础,理解能帮助识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能作出好诗。成为“诗翁”.

最后香菱不负众望,理解了作诗的技巧,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她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字也似天理,但这两字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像是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形容的正是如此,联合实际想到那年上京去,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明白“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的“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但是香菱运用到现实也就是说自己作诗就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了。黛玉见香菱学得如此之妙就借昨夜月亮让香菱作诗。起初,香菱作了一首诗,黛玉批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把这首诗丢开,再作一首只管放开胆子去做。”香菱听了,默默回来,连房也不入,只有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含笑,默默天地至公,香菱做出来拿与黛玉看。黛玉说:“还是不好,过于穿凿,还得另作。”香菱自以为很妙的诗被说如此,于是思考不断,结果在梦中出现,这不就是灵感么?不就应了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么?

是的,成功源于勤奋,青春的朝气和前进不己的好奇心也是成功的关键。泉水叮咚奔向大海,雄鹰展翅搏击长空,香菱正是有追求,才感受到了快乐的心境;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流始,才能快乐的成长。〈〈香菱学诗〉〉教给我们这些,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明天创造更多希望,为明天设下更多追求,一步步地踏上成功之路。

《香菱学诗》读后感5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的一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她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蹯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

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的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情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小竹下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起床,到五更才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作成了,而且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后来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可是现在的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学习,整天只知道耍酷、玩,这一切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让我们一起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吧!

《香菱学诗》读后感6

这首诗是成功的。除首联外,句句都似非写月,但句句与月相关。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尤其是颔联,对仗工稳,言浅意深,堪称精妙。它最大的优点,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咏月而怀人,流露了真情实感。这样,诗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内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说明了她自己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即小说四十九回写众人看了她第三首诗所说的“无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她做副册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是今天读者的`阅读难点之一。许多人草草看过,以为作者无所用心,这是可惜的。书中诗词,往往是与故事情节融为一体的,每个人的诗作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了不同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有些诗作,还点明了人物的处境与命运归宿。如上引香菱诗第三首中的“精华欲掩料应难”,实际就是在说香菱目前的情况。因此,仔细品味书中诗词,也是欣赏《红楼梦》的乐趣之一。

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还表达了自己对诗艺的一些看法。他特别强调诗要有新意,要寄情寓兴,不能以词害意,这是一种通脱明达的认识。从课文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作者比较欣赏唐人诗作,如王维、杜甫、李白等都是曹雪芹心仪的优秀诗人。

香菱要学诗,不拜身边的宝钗为师,却去找黛玉,这也是合乎小说情理的一笔。宝钗博学多才,诗也写得不错,但她并不看重这个,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且,宝钗生性沉稳,不喜欢太麻烦的琐事,所以香菱是不便向她学诗的。黛玉虽然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却也有热情大度的一面。她指导香菱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所以香菱才能很快悟入门径,获得成功。黛玉的这种表现,是她性格中另一侧面的反映。从某种角度说,黛玉比宝钗其实更容易相处,也更同情弱者。

课文中写到的其他人物,如探春、湘云、宝玉等,着墨不多,都是陪衬人物。但作者轻点淡染,也颇见精神。如写湘云健谈、探春机敏,就符合她们一贯的表现。

《香菱学诗》读后感7

《红楼梦》很厚很重,我也不怎么看得懂,翻开语文书中的香菱学诗,开始我只觉得这是一篇记叙文,看着看着,也看出许多门道来。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林黛玉做师傅教香菱作诗的故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黛玉先教香菱读诗,让香菱学会识记,理解运用五言律、七言律等,因为黛玉知道只有让香菱明白识记是基础,理解能帮助识记,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才能作出好诗,成为“诗翁”。所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巩固,只有把最基础的东西搞透搞懂,才能够灵活的运用,进行下一步学习。

兴趣是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在贾府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自己喜欢的东西,学起来肯定会轻松愉快,这就要求我们有自己的爱好,平时可以放松心情,倒了必要的时候还可以作为自己的加分项目,爱看书的有文采,会画画的能偶尔创作一番,喜欢书法的可以陶冶情操等等,都说明爱好和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要大胆创作,要敢于想象。香菱学诗,第一首,通篇就是说了“月亮很亮”这么一个意思。所以黛玉就说,初学者看的诗少,措辞不雅,要放开胆子去做,要有想象力才行。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想都很有局限性,比如说编结局,就只会有好结局和坏结局,其实还可以有很多很多的方式,比如说恶人打败了国王篡权,但是他最终还是治理好了国家,死后还买了个无字碑立在那里怎么样怎么样的。人的想象力是无情无尽的,要敢于“放风”,深入思考。

响铃在梦中的到了最后一首诗,可见其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我们可比他聪明伶俐的多,还怕学不好?

《香菱学诗》读后感8

香菱学诗是《红楼梦》中的一个插曲,但联系香菱的一生遭际来看,这个插曲的描写是作者颇具匠心的安排。脂砚斋对此有精辟的分析,说:“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故欲令入园,终无可入之隙,筹画再四,欲令入园必呆兄远行后方可。”香菱是小说中出场最早的薄命女,自幼被拐,十几岁时被呆霸王薛蟠强买为妾;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后四十回写她死于难产,并不符合曹雪芹原来的设计。在情榜当中,香菱位居副册首位,可见是相当重要的人物。作者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这样,当她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就使悲剧性更为强烈了。

香菱学诗,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作的第一首诗比较幼稚,用语直露,把前人咏月习用的词藻堆砌起来,凑泊成篇。最大的问题是,全诗没有表达真情实感,了无新意。诗中所用“月桂”“玉镜”“冰盘”等,词藻陈腐,所以黛玉说“被他缚住了”,即不能从前人的套子中跳出来。她的第二首诗就有所进步了,能用“花香”“轻霜”等比喻,又用“人迹”“隔帘”等情景烘托,渐渐放开了手脚。但“玉盘”“玉栏”等词语仍有陈旧的气息,而且全诗在咏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题,所以黛玉说“这一首过于穿凿了”。

《香菱学诗》读后感9

《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痴心学诗的故事让我感动不已。每每读着这个故事,我都会想到自己学习写作的经历。

小学时,我们每次上课都会不余遗力地跟着老师大声地朗读,喊着那些生动的字母“aoe”;大声的念着那些古怪的汉字组成的文章:“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阅读着带着插图的小人书上,一个拼音一个拼音组装成一个童话故事,那些奇妙美丽的情境令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中,我的心中也长出一个梦想,自己将来也要成为一名作家,为孩子们编织无数的故事,这样一直到了终于三年级。一节语文课上,老师告诉我们要写作文了,而写作文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说什么,只要能通顺地组成200 字的文段就成。“想什么就说什么”,原来写文章就这么简单呀。我美滋滋地,一直胸有成竹地写,将心中的秘密哗啦啦地倾泻了出来。不知不觉中远远超过200 字了。作文本发下来了,我的作文获得了一个大大的“好”字,老师还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进行了示范朗读。当时的我别提有多开心呀。至今想来,我写作文与香菱学诗一样,大家都是兴趣当头。

我时常翻翻那些名家名篇,有些体会就会摘抄下来,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思考。我认识到那些经典都是感情真挚,感染力极强的文章。我明白了,文章立意为大,只有有了最真最美的立意,才有资格去谈文采藻,结构思路等问题。有了基础,模仿借鉴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环节。小说中,香菱刚写诗时,也只是将王维、李白等的经典罗列一番,可以说是最实在的模仿。但别忘了,这种模仿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课文中,香菱按照黛玉的布置开始写“月亮”的诗,但前两首都被黛玉批评为做作,没有自己的东西。这也是初学者常犯的毛病,说得难听点,就是现在流行的“复制”。可贵的是香菱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懂得了任何文章都要融入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真性情,有了这样的认识,写出佳作就水到渠成了。果然,第三首就强多了。可惜,我自己的写作还没有达到香菱作诗的水平,作文训练往往是凑数而已,难得有一篇真正发自内心的文章。可见还要努力。

一个小说的人物,给了我那么多的收获,早该仔细读读《红楼梦》!

《香菱学诗》读后感10

“心之所向,身之所往,念之所至。”其实,香菱学诗也好,语文学习也罢,亦或是生活中的学习与尝试等,心若向,身若往,则必然会得到一个可观的结果。

心之所向,即内心的向往与憧憬。若指学习,则可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心与期待的目标,像香菱执着于学诗那样,我们也应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只要坚持就能够做好。如果我们定一个目标,则可激励自己不断努力向前,这是自身的信念所致。因此,成功的第一步,即相信自己能够达到自己所期望的高度。

身之所往,是在精神与灵魂的指引下行动的实践。若是说学习,则可引申为在拥有了自身的良好状态后付出的行动与坚持不懈的尝试。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香菱执着于一次又一次地写诗,如果只有多彩的想法却不将其努力变成现实,那又有何用?不经历几次失败,又如何取得成功?所以,不懈地尝试与在每次实践失败后的反思,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除此之外,多观察体验也是很重要的。无论是学习,抑或是生活。香菱在写诗之前,不也研读了许多好诗吗?我们学习语文,不正是要多阅读才能得到更多的观察体验吗?观察、体验写作要领,体会作者思想和感情,在此过程中又积累巩固了基础。

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正如有些人,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别人的言行与结果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所以,有时多观察、体验、思考,也不失为一条成功的捷径。

香菱终学有所成,自身原因不外乎这些。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而勤奋,肯多观察思考,愿意一遍遍写诗且让林黛玉教导自己,这都是促使她终成佳作的原因。当然,道理我们都懂,能实行的人却不多,愿我们“心之所向,即为信仰”吧。

《香菱学诗》读后感11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戏。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兰。

懂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这是香菱所作的第三首诗。在《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算的上是一个插曲,但是联系香菱在《红楼梦》中的悲惨遭遇,作者写"香菱学诗"也是颇具匠心的安排。

在《红楼梦》中,香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人物,在曹雪芹的笔下,香菱的一生颇具悲剧性,作者之所以写她学诗,也是为了抬高她的身份,增加读者对她的好感,并且这样写也使得当香菱被无情的命运折磨致死时,悲剧性更为强烈。

回归到"香菱学诗"上,其过程大致可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林黛玉为师,在黛玉的指导下细品王维的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的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香菱所作的三首诗中,第一首较为幼稚,全诗只是前人咏月时所用的词藻放在一起,其中没有任何真情实感,但她的第二首诗便有所进步,渐渐有了作诗的感觉,第三首诗中,香菱用词典雅含蓄,设意新奇别致,看似句句都非写月,实际上却是句句与月相关,借月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其所作的第三首诗中可以看出香菱自己本人的聪明与优雅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得香菱住在大观园里更为名正言顺,这全都是曹雪芹的精心安排。

另外,在《香菱学诗》中,香菱所拜的师傅是林黛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林黛玉的性格特点:虽是生性孤僻,喜散不喜聚,但也热情大度,并且林黛玉指导香菱时不厌其烦,循循善诱,而且言简意赅,这也是香菱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如此成功的诗的一个重要原因。林黛玉的这种表现,同时也是作者对她性格刻画的另一侧面的反映。

细细品味,曹雪芹借写香菱学诗,为后文香菱的悲剧性结局作了一定的铺垫,为黛玉的性格刻画作了一个很好的侧面描写,可谓是"一举两得"。

《香菱学诗》读后感12

香菱,是《红楼梦》中的人物,而《香菱学诗》是我们的一篇课文,我看了香菱的学习用功不禁让我想向她学习。

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向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蹯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我做伴。环境的变化,激发了香菱写诗的愿望,宝钗笑她“得陇望蜀”,劝她“且缓一缓”,可她急切的很,于是去找黛玉。

故事开头写香菱一见黛玉就说明求教之意,黛玉慨然允诺。

香菱练习写诗也是在黛玉的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命题限韵评论习作,指点门径三事。

香菱的诗一共写了三稿。第一稿是在“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的状况下经过苦思写成的。宝钗先看,说:“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则认为“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指示她“丢开”这首,“放开胆子”另作一首。香菱得了这个指示,“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含笑一回”,简直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可这样写出的第二稿依旧不行。黛玉说:“过于穿凿,还得另作”;宝钗则认为它离了题,不是写“月”,而是写“月色”了。尽管又一次失败,香菱毫不气馁,便独自走到阶前小竹下构思她的第三稿。她“挖心搜胆”,绝无旁骛,以致将探春“错了韵了”。这一天,香菱满心想的都是诗,到晚间还是对灯出神,三更起床,到五更才睡去,最后,她居然在梦中把这首诗作成了,而且笑道:“但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待到宝钗将她唤醒,她立即将诗抄写下来——这就是她的第三稿,之后博得了众姐妹的一致称赞:“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

这就是香菱对学习的渴望和执着,但是此刻的我们呢?有好的学习条件却不好好学习,整天只明白耍酷、玩,这一切又有什么意思呢?其实,只要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你不但能够学好,而且会让学习的负担成为快乐,所以,让我们一齐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吧!

《香菱学诗》读后感13

叔本华曾说过:“世上的每一朵玫瑰花都是有刺,如果因为怕扎手,就此舍之,那么你永远也得不到玫瑰的芬芳。”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就很好地说明了一个道理:采花莫怕刺。这对于我们中学生的学习是个很好榜样。

兴趣是的老师。香菱之所以想学诗,兴趣是她最先的出发点,平时,她也爱看些诗集,加上贾府在这个特殊环境里,文学氛围浓厚,更是增加了对诗的兴趣。表面上看,人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但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你不见那草草学子被师大胁迫着学这种特长,那种特长,而他们真正的兴趣所在却在早早的扼杀。最后,少数人站在了人生的领奖台上,而更多的人却成为人们惨痛的教训,正所谓“吃草的骆驼莫喂肉。”

香菱为了采花,在满是刺的玫瑰花丛中勇敢前行,黛玉吩咐她要多读,于是向灯下一道道的读,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不睡,中学生若能如此勤奋,即便是笨鸟,也有先飞的一天,读书,不仅用眼更要用脑,边看边思,才能有所得,香菱读诗便是例证,她读诗后对诗的感悟,宝玉也称赞,并说:“可知‘三昧’你已得了”,对于一个初学者,能有这么快的进步,不能不让人赞叹。

香菱开始写诗人,可那“玫瑰的芬芳”还远远的躲着她,留给她的的仍是那成片的刺心。但她不气馁,因为她知道跌倒了,只有爬起来,被扎了,只有重整向前才有成功的可能。于是,在前两首诗都不通过之后,便继续努力:“她便要思索起来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愁诗,香菱梦中笑道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最终,她的诗博得了众人的好评,都争着要诗看。

人生的路很多,平坦的却没有几条,更多的是荆棘丛生,悬崖峭壁,如果因为害怕被刺扎,害怕摔倒,就不想去采取前路芬芳的玫瑰,那就是懦夫,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人生的辉煌的点,但我仍要说,只要经历过,你总会比别人多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愿菱荇花香飘满在你我的征途,促人奋进,最终到达那美丽的玫瑰园,尽情的采摘。记住:采花莫怕刺。

《香菱学诗》读后感14

读完《香菱学诗》深深的体会到教与学的关系。

《香菱学诗》这篇课文选自中国四大名著中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第四十八回,本篇课文叙述了香菱在林黛玉的指导下专心读诗,认真理解,讲评诗歌并苦心吟诗,写诗的全过程。也赞扬了黛玉教得得法,香菱学得极致。

文中黛玉是一位学识渊博,热情大方,具有诗人气质的好老师。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黛玉有诗性、有灵性、有耐性、有经验的好老师。一个苦学的学生加上一个好老师,体现出教与学紧紧相扣,缺一不可的重要关系。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的学习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学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有教也有学,教得细,学得精。

自从上了中学后,我的英语成绩一直不尽人意,而我们的英语老师是一个知识丰富的好老师,她讲的课针对性强,循序渐进。成绩不理想时她会很严厉的批评但又叫你下次努力。这种指导发式可谓严而不苟,引而不发。但是我却没有好好珍惜这种优良的教学资源。有了好的教,却没有认真学,才会导致今天英语差的局面。在《香菱学诗》一文中香菱为学诗“诸事不顾”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如果用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去学英语,我想也不至于那么差。

在我学习英语的道路上我有一位与黛玉相似的好老师,但我“不学无术”没有香菱苦志学诗的精神,所以成绩当然提高不了。在学习中不但要有教也要有个人的苦学。在学习中教育学缺一不可。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与学相结合才有可能成功。对于教与学的认识使我在今后的学习中受益无穷。

《香菱学诗》读后感15

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然而,获得知识不仅需要求知欲,最重要的是,通过实际行动去获取知识。香菱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一个自幼在外漂泊流浪,并终日生活在无尽的痛苦中,这样一个女子学诗为了什么?功名?利禄?或是荣华富贵?显然都不是只是她的求知欲和为此的决心在驱使着她,她想为自己创造一个无纷无扰的精神净土,她为了这个小小的愿望不断努力着,她最终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是因为她几乎不可能获得这么好的机会,让灵魂在净水中遨游;必然是因为她极强的渴望激发了他的潜能。

像香菱这样只为满足个人精神需求而学习的人非常少见。扪心自问,谁能保证自己学习的目的没有一点功利色彩?不是说我们的求知欲早已泯灭,而是庸懒的头脑和过多的诱惑将那对知识的渴望埋藏,我们开始机械的学习,成了一台台学习的机器,重复着“输入程序→执行程序→输出程序”这一单一又乏味枯燥的过程,学习便相应地枯燥乏味,只为了考高中,考大学,考硕士,考博士,为了更好的文凭,更好的工作,更好的房子,更多的金钱,在这样利欲的驱动下,我们无不成为“推磨的鬼”,如何真正静下来学习?学习是为了自己,但不是仅仅为满足自己对物质的需求,不是获得利益的工具。学习即是一个自我升华的过程。充实自我并丰富精神世界,娱乐自我,并最终提升个人修养,这才应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看看香菱在看看我们自己,我们怎能不感慨?